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代表委员谈开局之年的民生成就 正文

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代表委员谈开局之年的民生成就

来源:蓝琛资讯网   作者:娱乐   时间:2024-03-29 06:38:22

  【两会特刊·温暖】

  卷首语

  民生之微,民之民生衣食住行;民生之大,所盼关乎家国。代表快穿之灾难直播间

  来感受一下这些数字吧——

  2021年1—10月,谈开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民之民生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021年,所盼全国40个城市计划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3.6万套,代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截至2021年11月末,谈开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25亿人……

  这亮眼的民之民生“成绩单”,就是所盼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暖了人心,代表长了信心!谈开

  向前奔跑——广大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之民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所盼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代表

  向美而行——艺术大舞台搭进农村、搭进广场,文化生活的便捷前所未有,精神财富的美好扑面而来。

  向好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赋能产业制造,新科技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个个民生亮点,构成一幅高品质生活的美好画卷,画卷的主色调就是温暖。

  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代表:

  为人民谋幸福,践行使命

  “十四五”开局之年,是遵义发展史上大事多、喜事多、快穿之灾难直播间难事多,极为不易、极不平凡、极其关键的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始终把“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尺,千方百计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办好民生实事,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回望走过的2021年,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众是干事创业最厚实的力量源泉,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困难挑战。

  2021年10月,遵义遭遇了一场疫情“大考”。短短几天,我们高效有序完成了中心城区3轮全员核酸检测,实现在第一个潜伏期内将疫情完全控制住,并在精准流调溯源、全员核酸检测等方面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阻击战中,我们的人民用实际行动展现了高素质,广大党员干部更是用苦干实干的辛苦指数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我们以心相交,干部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光明日报记者吕慎、黄小异、崔兴毅采访整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教授王立峰代表:

  为国家铸重器,马力全开

  2021年是科技工作者幸福感、获得感倍增的一年。我和同事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殷殷期盼,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作为一名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我切实感受到国家对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怀与期待,这让我们在科研的路上脚步更坚定、行进更有力、心情更愉悦。

  2021年我感受最深的,是“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改革切实走进了高校。科技成果愈发被重视、教育评价愈发合理,这是我和同事的共识。改革步子越迈越大,很多高校都行动起来,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破五唯”方案。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微纳系统动力学和飞行器结构动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我深知从事基础研究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破解各项难题,也深知基础研究对助力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卡脖子”难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指引着我奋勇前行的方向。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南航也在不断实现加速发展,国际创新港的建设、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的成立、长江教育创新带的合作等一系列举措,都给我们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舞台、更宝贵的合作交流机会。

  身边的同事都和我说,现在科研经费支持更多了、科研环境大大改善了、科技工作者的声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了。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期待,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更强地激发了我们“为国铸重器”的热情与决心。使命在肩、步履不停,我们将继续大踏步地走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大道上,为国家培养更多有实力、有潜力的科技新生力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写下不负时代的答卷。(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师张兴赢委员:

  为生态增美丽,时不我待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全面铺开的第一年。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地球观测和研究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的提案主要涉及地球观测、环境和气候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领域。2021年全国两会上,我提交了关于加大投入建设碳中和科学监测评估体系的提案,呼吁和建议国家在开展“双碳”工作时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碳监测体系,开展碳源汇的科学评估,让我们心中有数。提案涉及这些问题:“全流域治理”是怎样修复城市生态的?曾经寸草不生的“矿洞子”,又如何实现精彩转身、澎湃起“绿色动力”?让绿色成为生产生活的底色,我们每个人能做些什么?

  两会结束后,我马不停蹄参加了全国政协赴上海和福建开展的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调研,并作为调研报告的主要撰写者和调研组一起向国家报送了一份详尽的调研报告。此前提交的提案也得到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发改委、气象局的联合办理,对碳达峰碳中和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方案聚焦区域、城市和重点行业三个层面,选取16个城市开展大气温室气体与海洋碳汇监测试点,选取5类重点行业(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废弃物处理)和11家集团公司开展温室气体试点监测。2021年12月,中国气象局公布了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首批60个台站名录,2022年1月印发了《温室气体观测业务建设发展方案》。科技部也主动联系对接落实相关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可以看到,“十四五”开局之年,“双碳”工作“火力全开”。

  栖居在青山碧水之间,是百姓共同的心愿。一年来,政府部门如此迅速地回应和落实关于“双碳”的提案,不仅彰显着我国协商民主的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民生工程在我国发展格局中的分量。“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头,对美丽中国建设至关重要,这不仅美好,而且温暖。(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代表:

  乡村巨变彰显奋斗力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回顾2021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能够见证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同时,作为一名来自基层和农业战线的科技工作者,我也清楚地了解这份成绩背后,是多少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有多少暖心而感人的故事。

  还记得多年前科技下乡,我途经宁夏西海固,那时候,当地的房子是土造的,农民连饮水都很困难。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山海情》讲的就是西海固的故事,当时我们见到的农村贫困状态和电视剧里表现的差不多。而在2021年,当我又一次因为工作需要站在那片土地上,我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画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家家户户住着砖房、搭着种水果的大棚,甚至和城市一样有着完备的公共配套设施。这种巨大变化太令人震撼了!长期在基层工作,我能体会到这种变化背后一步一个脚印的力量。

  由于工作需要,我到云南、贵州、宁夏、新疆、四川等多个地区作了50多场脱贫攻坚主题报告。在各地的走访调研中,发现像宁夏这样巨变的故事并非个例。每每见证了各个地方可喜的变化,我内心的感动就油然而生,那是一种因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工作者而生的感动,因村村镇镇向共同富裕迈进而生的感动。(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金不换代表:

  深入基层反映时代呼声

  2021年,我的家乡遭受了严重洪灾,这对文艺团队是个很大的考验。我们积极配合党和政府,战疫情、抗洪灾,深入灾区捐款捐物,并进行慰问演出,宣传党的声音,鼓舞人民群众带着勇气和信心抗洪救灾。

  在洪灾现场,我看到一个个共产党员勇敢向前、不怕牺牲,力保人民财产和家园的身姿,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多么鲜活的素材!我的脑海里已经开始酝酿情节。

  2021年,通过戏曲电影《情系大石岩》,我们把抗洪救灾的真实题材搬上了银幕。剧中一个个真实的动人故事,传递的是时代的声音,展现的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默默奉献的群像。我也深刻感受到,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永远不愁没市场、没观众。观众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呼声。

  面对疫情影响,我们调整演出思路,利用互联网进行直播,效果很好,每场观看人数有5万左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仍坚持把舞台车开到老百姓家门口。一天3场演出,时间很紧凑,可我们不怕苦不怕累,早出晚归,用心演出。我们的努力换回了老百姓的认可,从他们渴望、开心的眼神中,我收获了温暖,体会到文艺工作者被群众真心认可的成就感。

  艺术作品来自鲜活的生活。我深深感到,我们在推动新时代艺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拓展思路,用心用情用力创作讴歌基层人物、展现时代特色、回应人民期待、弘扬正能量的作品,然后带着作品深入基层为人民群众演出。

  这一年,我们的队员也得到了锻炼,豫剧民间艺术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愿投身于为乡村振兴铸魂的事业,继续扎根基层,把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优秀剧目带到人民群众中去,让戏曲文化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李晋荣)

标签:

责任编辑:综合